激素治疗的得与失-激素治疗癫痫方案
癫痫病是否可以治愈?治愈标准如何?
一、一般药物治疗: 1.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安全、有效、价廉和易购的药物。 ①大发作选用苯巴比妥90-300mg/d。丙戊酸钠 0.6-1.2/d,卡马西平 600-1200mg/d等。 ②复杂部分性发作:苯妥英钠 0.2-0.6/d,卡马西平0.2-1.2/d。 ③失神发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 mg/d。 ④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 10-20mg/次静注。 2.药物剂量从常用量低限开始,逐渐增至发作控制理想而又无严重毒副作用为宜。 3.给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特性及发作特点而定。 4.一般不随意更换或间断,癫痫发作完全控制2-3年后,且脑电图正常,方可逐渐减量停药。 5.应定期药物浓度监测,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二、在癫痫发作的治疗中,抗癫痫药物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抗癫痫药物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癫痫发作,一是影响中枢神经元,以防止或减少他们的病理性过渡放电;其二是提高正常脑组织的兴奋阈,减弱病灶兴奋的扩散,防止癫痫复发。 一般将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等称为老抗癫痫药,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癫痫药。 但有些发达国家,由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的一些副作用,已将其列入二线抗癫痫药。仅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列为一线抗癫痫药。新的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等,目前比较新的是优时比的左乙拉西坦片。 三、对于明确病因的癫痫,除有效控制发作外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四、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可行立体定向术破坏脑内与癫痫发作的有关区域,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或慢性小脑刺激术。 五、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的治疗 1.积极有效的控制抽搐: ①安定,成人10-20mg, 小儿 0.25-1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抽搐停止。随后将2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以每小时10-20mg速度静脉滴注,连续10-20小时,日总量不超过120mg。 ②异戊巴比妥钠 成人0.5g溶于10ml注射用水中,以50-100mg/分速度缓慢静脉注射至发作停止。注射中要注意呼吸心跳变化。发作控制后应继续鼻饲或口服抗癫痫药物。 2.处理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利尿脱水减轻脑水肿,纠正酸中毒等。 六、中医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针刺后半年以上未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减少7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针刺后发作减少(减少2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状态。 以上法治疗149例。总有效率65%~88.9%[6,7]。 口服中药 (一)中药药方较多。其中以礞石滚痰散最为有名,效果较佳。 配伍:青礞石、海浮石、沉香、人参等 服用方法:口服。 疗效:适合治疗外伤、脑伤、脑膜炎及儿童癫痫,局限性为对开颅手术引发的癫痫效果不佳。 评价:治疗176例各类癫痫,其中康复151例,康复标准为停药后3年未发作。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二)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三)疗效评价 治疗145例,有效率为82.1%[8]。 头针 (一)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情感区位置: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厘米的平行线上。 癫痫区位置: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配穴1~2穴。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分钟,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50~240次/分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15~120分钟。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228例,有效率在67.71~100%之间。其中98例曾作1~6年随访,结果显效65例(66.3%),有效23例(23.5%),总有效率89.8%[9~12,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会阳、长强。 (二)治法 先将被褥分层叠成斜梯形,嘱患者伏卧其上,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 会阳及长强。先在该穴区进行严密消毒。术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脉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穴至长强与白环俞穴处,从上而下推按三遍。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厘米。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分钟后起罐。接着再重复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进行3~5遍。吸拔物为血液和淡**粘液,一般开始时其量较多,拔2~3次后逐渐减少,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二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若作巩固治疗,可每周一次,不计疗程。治疗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者,可嘱其逐渐减量。 芒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腰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 配穴:额三针、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体虚加是三里,关元,失眠加神门、三阳交;痰多加丰隆、膻中。 (二)治法 主穴及配穴之额三针一般均选,余穴据症而加。背穴用0.6~1.5尺芒针进行透刺。额三针取双侧眉冲沿膀胱经透刺2针,以此连线的等边三角形另一顶点处沿督脉经透刺,余穴按常规刺法。针刺得气后,背部穴位以中等频率捻转1分钟,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按证候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如每周发作>3次者,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70例,结果治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9%[17]。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 (二)治法 敷药制备:活斑蝥捣碎备用,白矾和麝香另研备用。 先在选好穴位消毒后,用消毒瓷片划破所选穴位皮肤,轻微出血,在出血处拔火罐,约1~2个小时。取下火罐,将斑蝥、白矾和麝香自下而上依次敷于出血处,最后用风湿膏固定,保留3天,每周贴药1次,每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2例,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18]。 有些研究显示,在某些罕见的病例中,缺乏维生素B6和维生素D促使癫痫发作。维生素B6存在于肉、全谷类和豆类中;维生素D则存在于多油鱼和一些动物制品,尤其是乳酪和添加营养素的牛奶。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某些矿物质对部分患者也有帮助: 1. 镁,大量存在于全麦面粉、小米、无花果、肉、鱼、坚果和豆类中. 2. 锌,存在于肉、家畜内脏、麦芽、坚果、蟹、牡蛎和小扁豆中. 3. 钙,主要存在于牛奶和乳制品中. 这几种矿物质均可帮助某些人预防惊厥。 根据初步的证据显示,先天性的癫痫病可能与母亲妊娠时饮食中缺乏锰有关,但这一说法仍引起很多争论。锰的主要来源有米饭、全麦面包、麦芽、荞麦、利马豆、坚果、麦仙翁、沙丁鱼、黑莓、无花果和凤梨。 在少数病例中,营养不足和血糖偏低与癫痫发作有关。因此,患者应定时进食,并注意均衡营养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另外,也有些非传统医师认为,混合色拉和生的水果可减低发病的次数和程度。易得此病的人过量喝酒会加速发病。月见草油也可引致某些人发病,最好避免使用。 对于难治性癫痫,有时应用阿特金斯饮食法进行治疗,约有一半的患者有效。阿特金斯饮食法,即严格进行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膳食。但是,生酮膳食为何可以控制癫痫症状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迷。 最近,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 Kelvin Yamada 等在啮齿动物的实验中发现,在鼻内滴入瘦素可以延迟抽搐症状的发生。瘦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进食和能量代谢的激素。从该项研究提示,通过研究瘦素触发的信息传递机制可望解开生酮膳食可治疗癫痫之迷。 在该项研究中,当向实验鼠大脑中注射一种名为4AP的化学物质以触发病灶性癫痫时一并注入瘦素,抽搐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均可减低。在实验鼠中,从鼻腔中滴入的瘦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延迟化学触发的一般性抽搐的发生。而另外的实验则提示,瘦素可能通过与 JAK2/PI3K 信息通道的相互作用而发挥抗癫痫作用。
癫痫病一般怎么治疗?
癫痫主要是药物治疗。
单纯局限性发作:多种临床表现,与发作时被激活的皮层部位有关,治疗药物有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抗痫灵、扑米酮。
复合性局限性发作:发作常伴有无意识的活动,治疗药物有卡马西平、扑米酮、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局限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治疗药物有卡马西平、扑米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
失神性发作(小发作):短暂意识突然丧失,治疗药物有乙琥胺、丙戊酸钠、、三甲双酮。
非典型失神发作:与典型的失神发作相比,发作和停止过程较慢,治疗药物有乙琥胺、三甲双酮、、丙戊酸钠。
肌阵挛性发作:单侧肢体部分肌群短暂休克样抽动,治疗药物有丙戊酸钠、拉莫三嗪。
婴儿阵挛性发作:全身肌肉节律性阵挛,丧失意识和自主神经紊乱症状,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丙戊酸钠。
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突然丧失意识,伴有剧烈痉挛,后转为阵挛性抽搐,治疗药物有丙戊酸钠、扑米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抗痫灵。
癫痫持续状态:大发作持续,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治疗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苯妥英钠。
拉莫三嗪片的用法用量
[u]服用方法[/u]本品应用少量水整片吞服。为保证治疗剂量的维持,需监测病人体重,在体重发生变化时要核查剂量。如果计算出的拉莫三嗪的剂量(用于儿童和肝功能受损患者)不是整片数,则所用的剂量应取低限的整片数。当停用其它联用的抗癫痫药物采用本品单药治疗或其它抗癫痫药物增加到本品的添加治疗方案中,应考虑上述变化对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参见药物相互作用)。[u]单药治疗剂量[/u]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本品单药治疗的初始剂量是25mg,每日一次,连服两周;随后用50mg,每日一次,连服两周。此后,每1-2周增加剂量,最大增加量为50-100mg,直至达到最佳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剂量为100-200mg/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给药。但有些病人每日需服用500mg拉莫三嗪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疗效。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单药治疗时所推荐的剂量递增方法见下表: 1+2周 3+4周 通常维持剂量 25mg(每日一次) 50mg(每日一次) 100-200mg(每日1次或分两次口服) 为了达到维持量,日剂量可每1-2周增加50-100mg为降低皮疹发生的危险,初始剂量和随后的剂量递增都不要超过上表(参见注意事项)。[u]添加疗法的剂量[/u]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对合用丙戊酸钠的病人,不论其是否服用其他抗癫痫药,本品的初始剂量为25mg,隔日服用,连服两周;随后两周每日一次,每次25mg。此后,应每1-2周增加剂量,最大增加量为25-50mg,直至达到最佳的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量为每日100-200mg,一次或分两次服用。对那些合用具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的病人,不论是否服用其他抗癫痫药(丙戊酸钠除外),本品的初始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连服两周;随后两周每日100mg,分两次服用。此后,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最大增加量为100mg,直至达到最佳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量为每日200-400mg,分两次服用。有些病人需每日服用本品700mg,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疗效。在使用其他不明显抑制或诱导拉莫三嗪葡萄糖醛酸化药物(参见药物相互作用)的患者中,本品的初始剂量为25mg,每日一次,连服两周;随后两周每次50mg,每日一次。此后每1-2周增加一个剂量水平,增加幅度为50-100mg/日,随后剂量应增加至达到最佳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量为100-200mg/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服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联合用药治疗时所推荐的剂量递增方法见下表: 合用药物 1+2周 3+4周 通常维持剂量丙戊酸钠加/不加其他抗癫痫药 12.5mg(25mg,隔日一次) 25mg(每日一次) 100-200mg(每日1次或分两次服)为了达到维持量可每1-2周增加25-50mg酶诱导的抗癫痫药*加/不加其他 50mg(每日一次) 100mg(分两次服) 200-400mg(每两次服)为了达到维持量可每1-2周增加100mg抗癫痫药(丙戊酸钠除外) 其他不明显抑制或诱导拉莫三嗪葡萄糖 25mg(每日一次) 50mg(每日一次) 100-200mg(每日1次或分两次服)为了达到维持量可每1-2周增加50-100mg醛酸化药物的治疗剂量递增方案*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朴痫酮注意:如病人服用的抗癫痫药与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时,应采用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合用时的推荐剂量,随后逐渐增加剂量至达到最佳疗效。为降低皮疹发生的危险,初始剂量和随后的剂量递增都不要超过上表(参见注意事项)。儿童(2-12岁):服用丙戊酸钠加/不加任何其他抗癫痫药的病人,本品的初始剂量是0.15mg/kg/日,每日服用一次,连服两周;随后两周每日一次,每次0.3mg/kg。此后,应每1-2周增加剂量,最大增加量为0.3mg/kg,直至达到最佳的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量为1-5mg/kg/日,单次或分两次服用。合用抗癫痫药(AEDs)或其它诱导拉莫三嗪葡萄糖醛酸化的药物(见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人,不论加或不加其他抗癫痫药(丙戊酸钠除外),本品的初始剂量为0.6mg/kg/日,分两次服,连服两周;随后两周剂量为1.2mg/kg/日,分两次服。此后,应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最大增加量为1.2mg/kg,直至达到最佳的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量是5-15mg/kg/日,分两次服用。为获得有效的维持治疗剂量,须对儿童的体重进行监测,并根据体重的变化,对用药剂量重新进行评估。在使用其他不明显抑制或诱导拉莫三嗪葡萄糖醛酸化药物(参见药物相互作用)的患者中,本品的初始剂量为0.3mg/kg/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服用,连服两周,接着0.6mg/kg/日,每日一次或分两次服用,连服两周。此后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每日最大增加量为0.6mg/kg/日,直至达到最佳疗效。通常达到最佳疗效的维持量为每日1-10mg/kg,每日一次或分两次服用,每日最大剂量为200mg。儿童(2-12岁)药物联合治疗时推荐的剂量递增方法(每日总量mg/kg/日)见下表: 合用药物 1+2周 3+4周 通常维持剂量丙戊酸钠加/不加其他抗癫痫药 0.15mg/kg**(每日一次) 0.3mg/kg(每日一次) 可每1-2周增加0.3mg/kg,以达到维持量1-5mg/kg(每日1次或分两次服)酶诱导的抗癫痫药*加/不加其他 0.6mg/kg(分两次服) 1.2mg/kg(分两次服) 可1-2周增加1.2mg/kg,以达到维持量5-15mg/kg(分两次服) 抗癫痫药(丙戊酸钠除外) 其他不明显抑制或诱导拉莫三嗪 0.3mg/kg(1次或分2次) 0.6mg/kg(1次或分2次) 为了达到维持量1-10mg/kg每1-2周增加0.6mg/kg(1次或分2次)葡萄糖醛酸化药物的治疗剂量递增方案 每日最大剂量为200mg*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朴痫酮注意:如病人服用的抗癫痫药与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时,应采用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合用时的推荐剂量,随后逐渐增加剂量至达到最佳疗效。**注意:如果计算出每日剂量为1-2mg时,前两周应服用本品2mg,隔日一次。如果计算的剂量小于1mg,则不应服用本品。为降低皮疹发生的危险,初始剂量和随后的剂量递增都不要超过上表(参见注意事项)。2—6岁的病人:所需的维持量可在推荐剂量范围的高限。年龄小于2岁的儿童:小于2岁的儿童,没有使用本品的足够资料,因此拉莫三嗪片不推荐用于2岁以下儿童。拉莫三嗪用于特殊患者人群的一般用药建议服用激素类避孕药的妇女(a)已经服用激素类避孕药的妇女开始用拉莫三嗪:虽然口服避孕药可以使拉莫三嗪的清除率升高(参见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但不需单纯根据患者使用激素类避孕药,就对所推荐的拉莫三嗪剂量递增指南做出调整。剂量递增应当按拉莫三嗪是否与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的某种酶抑制剂)合用;或者是否与拉莫三嗪的某种酶诱导剂合用;或者拉莫三嗪是否在没有丙戊酸钠或者拉莫三嗪葡萄糖醛酸化药物的情况下加用,遵照所提出指南进行剂量递增(癫痫患者参见表1)。(b)已经服用拉莫三嗪维持剂量但没有服用拉莫三嗪葡萄醛酸化诱导剂的患者开始用激素类避孕药:拉莫三嗪的维持剂量在大部分病例中需要增加,最多可能要增加2倍(参见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建议从激素类避孕药开始服用起,拉莫三嗪剂量每周以50-100mg/天的速度增加,依据个体临床反应而定。除非临床反应支持增加更大的剂量,否则剂量增加不应该超过这种速度。(c)已经服用拉莫三嗪维持剂量但没有服用拉莫三嗪葡萄醛酸化诱导剂的患者停用激素类避孕药:拉莫三嗪的维持剂量在大部分病例中需要减少最多可能要减少50%(参见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建议以每周50-100mg/周逐步降低拉莫三嗪的日剂量(每周不超过日总剂量的25%的速度),降低3周以上,除非临床反应显示另有说明。[u]与阿扎那韦/利托那韦联合使用[/u]虽然阿扎那韦/利托那韦已被证明可降低拉莫三嗪的血浆浓度(参见药物相互作用),但不需单纯根据患者使用阿扎那韦/利托那韦,就对所推荐的拉莫三嗪剂量递增指南做出调整。剂量递增应当按拉莫三嗪是否用于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的某种酶抑制剂);或者是否拉莫三嗪加用于葡萄糖醛酸化作用的诱导剂;或者拉莫三嗪是否在没有丙戊酸钠或者拉莫三嗪葡萄糖醛酸化作用诱导剂的情况下加用,并遵照所提出指南进行剂量递增。在已服用维持剂量的拉莫三嗪,并且未接受葡萄苷酸化作用诱导剂治疗的患者中,如果加用阿扎那韦/利托那韦,需要增加拉莫三嗪的剂量,如果停止阿扎那韦/利托那韦治疗,需要减少拉莫三嗪的剂量。[u]肝功能受损患者的剂量[/u]拉莫三嗪的初始、递增和维持剂量在中度(Child-Pugh B级)和重度(Child-Pugh C级)肝功能受损患者通常应分别减少约50%和75%。递增和维持剂量应按临床疗效进行调整。[u]肾功能受损患者的剂量[/u]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在服用拉莫三嗪时应谨慎。对于晚期肾衰患者,拉莫三嗪的初始剂量应遵循与其他抗癫痫药物合用时的用药方案,对于肾功能明显受损的患者需减少维持剂量(见注意事项)。有关药代动力学的详细信息,参见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