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腰痛的中医方药治疗经验

2.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

3.肝血虚而失眠的治疗方法

4.何任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

慢性腰痛的中医方药治疗经验

芍药甘草汤治疗癫痫医案-芍药甘草汤治疗偏瘫痉挛

慢性腰痛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大类疼痛性疾病,现代医学把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就叫慢性腰痛。它是以腰部一侧或是两侧,或者是腰脊正中疼痛的一类疾病,多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持续性、反复性、难治性等特点。

翻阅古今医案,中医治疗慢性腰痛大都以补肾为主,兼祛湿、清热、化瘀,也有从肝、脾、督脉、带脉论治的,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的慢性腰痛病人。临床上观察在补肾壮骨的同时,综合选用补中、调肝、温督、通带等诸多方法,恢复“筋-肉-督-带”的协调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腰痛的疗效。

腰痛由“筋-肉-督-带”功能链失调导致。一般认为,慢性腰痛病位在腰,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其病性属虚多邪少,而虚又以肾虚为主。近年来,研究者虽然也认识到肝郁、脾虚、督脉虚寒、带脉失养在导致慢性腰痛的意义,但多是从单方面进行探讨,难免有失偏颇。

腰部的屈伸转侧依靠的是肌肉、筋膜的收缩和驰张。中医学的““筋”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筋膜、韧带和肌腱。“诸筋者,皆属于节”,所有的筋都附属于关节,是关节、肌肉的衔接部分,如果“筋不能动”,关节的屈伸转侧受到阻碍,就会导致腰痛。“肉为墙”,“肉”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皮下组织。

此外,督脉走行在整个脊柱正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督脉发生病变就会出现“腰脊强痛,不得俯仰”,甚则“脊强反折”,“脊强而厥”。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七脉也”,故“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慢性腰痛除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关联外,还涉及“筋-肉-督-带”功能链的多个环节。中医骨伤科学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等都归属于“腰骶部筋伤”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便是像强直性脊柱炎,脊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脊椎和椎间盘构成的一种锁链式的柱状,有脊神经根、肌肉和韧带、筋膜、血管等配合,这些组织结构损伤以及发生病变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腰背痛,这与我们的上述观点也是吻合的。

调肝血可柔筋脉、通带脉

筋的功能依赖于肝中气血的濡养,即“肝生筋”、“肝主筋”之意。肝的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故“肝为罴极之本”。如果肝的气血不足,腰部筋脉收缩、弛张失调,就会引发腰痛。“带脉行于厥阴之分”,如果搬重物伤到腰,瘀血阻滞带脉,也会使人腰痛,表现为腰脊疼,连扯到腹部,腰腹都疼,就像一条带状,病人翻身起卧都费劲。

根据《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治阴阳两虚之腿抽筋,引申用于肝之气血不足,筋脉缩张失调所致的腰痛。临床上将原方中芍药、炙甘草的用量调整为白芍30克 60克,炙甘草10克 15克,并加赤芍活血祛瘀,加木瓜舒挛止痛。

《张氏医通·诸病门》中关于带脉病说,“ 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 。《血证论》又说,“带脉瘀血,宜用甲己化土汤”,即芍药五钱、甘草三钱,以“(甘草)甘入血分而能缓中……得白芍药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而名。临证时,我们按上法调整芍药、炙甘草用量,并根据《血证论》原方加减法加入川芎、当归、桃仁等活血通络之品,以利于祛除带脉的瘀血。

补中气可壮肌肉、主宗筋、引带脉

脾胃不仅主肌肉,还主筋,并引带脉。如果脾胃气虚,肌肉失养而缩张失调可导致腰痛,表现为坠胀性腰痛,病人描述像有东西往下扯,时轻时重,屈伸或活动就会加重,喜温喜按等。

根据“虚则补之”、“损则温之”、“劳者温之”以及“脾宜升则健”的理论,选用善补中升阳的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方中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人参助黄芪补中益气;白术“治肌……和中补气”,“最利腰脐,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甘草补脾益气以“长肌肉”。四药相伍,补中益气而壮肌肉。当归活血通络,且“润筋骨、皮肤”;陈皮理气调中,可使诸药补而不滞;

为使脾胃之力直达腰肾,可以去掉升麻、柴胡,加川怀牛膝、桑寄生、独活、千年健;为加强脾胃主宗筋作用,可合芍药甘草汤;若腰痛重着,“法当去腰脐之湿,则腰痛自除”,可加薏苡仁、白术;带脉虚寒,阴雨天气腰部重痛,兼见 “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可合用肾着汤;如果久痛不愈,当考虑活血通络之法,合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温通督脉可强腰脊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因此,督虚寒的腰脊疼不仅要补肾,更要兼顾温通督脉。清代名医叶天士就指出:“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记载了一个腰痛的姓庄病人,经诊断考虑是督脉虚寒导致的。处方:生毛鹿角片三钱(切片),鹿角霜一钱半,杞子三钱,归身一钱,生杜仲一钱半,沙苑一钱,茯苓一钱半,青盐调入三分。”

这个方子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以枸杞子、当归身、杜仲、沙苑子补肝肾,强筋骨,茯苓、青盐引药人肾的同时,首用鹿角片和鹿角霜。可见此方重在补督脉之虚。叶天士认为: “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 ;“古人每以通络,兼人奇经”。如果督脉虚寒明显,脊背疼痛牵及腰胯,可用《温病条辨》参茸汤(人参、鹿茸、附子、炒当归、炒茴香、菟丝子、杜仲)加减。

慢性腰肌劳损,病变在于肌肉、筋膜,以补中气与调肝血为主,兼以补肾;而腰椎间盘脱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是脊柱本身的病变,则以补肾壮骨、温通督脉为主,兼以补中气、调肝血,以阳和汤合乌头汤加减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

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

郑炜东 曲妮妮

酸甘舒痉是以酸味药与甘味药联合配伍使用治疗以“气道痉急”为主要表现的肺病。 其中酸味

药与甘味药配伍应用能产生和增强滋阴养血、 生津补液的效果, 可以解除气道痉急, 改善通气功能。

1 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的 历史 沿革

《黄帝内经》最早体现了酸甘配伍的思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散, 酸收, 甘缓……” 这几处条文指出酸有收敛的作用, 甘味有缓急的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出: “以甘缓之……以酸补之”, 说明甘味药有缓急 的 作用, 酸味药有补益的 作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多以五味配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使用酸味药山萸肉、 五味子、 白 芍与甘味药人参、熟地黄、甘草等配伍, 其中“甘草、芍药以救液”更是启迪后世医家应用“酸甘化阴”的智慧。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 其提出“酸以收之, 酸甘相合, 用补阴血”, 首次系统完善了 酸甘合用的内 涵,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金元时期李杲称“曲直作酸, 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 后有《医学启源》生脉散方, 以甘味药人参、 麦冬与酸味药五味子合用,谓“虚者滋其化源”, 以补肺气不足, 进一步阐释了酸甘合用在肺系疾病治疗上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金匮要略心典》 曰: “夫肝之病, 补用 酸, 助 用 焦苦”, 酸味本是泻肝的, 但肝主疏泄, 少量酸味药轻泻肝气, 肝升肺降, 若肝正常发挥疏泄条达的作用则肺的宣肃功能正常。 故而酸味药亦可“补肝益肺”, 《医学读书记》曰: “甘以益虚也, 甘润生阴” 故而张景岳在治疗药物上大量运用山药、 地黄等甘味类药物来补肾中之阴。 温病的盛行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酸甘配伍法的应用, 叶天士指出酸味药可以收敛生津, 甘味药可以“回津”, 吴鞠通认为甘寒药物可以恢复胃 阴, 而“复阴者莫过酸甘化阴也”。 当代医家传承经典, 酸味药和甘味药合化应用不断延伸和扩展, 酸甘配伍法临证广泛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白芍甘草汤中白芍总苷可控制造模小鼠迟发超敏反应, 同时其能明显控制哮喘造模小鼠肥大细胞和脱颗粒的数目 , 减少嗜酸粒细胞浸润, 加速炎症细胞凋亡, 证明了 酸甘配伍可以控制过敏反应, 并通过抑制杯状细 胞和平滑肌细 胞增生, 控制气道重塑, 减轻气道高反应 。

2 “气道痉急”的古今研究

“气道痉急”是多种肺系疾病的共同表现之一。中医四诊多从症状学角 度认识疾病, 故肺系 疾病“喘证”“哮病”“肺胀”等病中“气道痉急”主要表现为“喘” “痰鸣” “咳”, 早期以“邪实痰浊”为主, 如《灵枢· 五邪》中论述喘病提及“邪在肺……喘动肩背”, 《诸病源候论》中论述肺胀提出: “肺主气……胀则肺管不利, 不利则气道涩, 故气上喘逆”。 后期疾病迁延不愈, 损伤肺气, 气道功能紊乱, 气不能正常出入, 痰浊津液无以 为 化, 则肺气壅滞, 气道不畅, 以“阴虚”为主要表现, 如《医宗必读》曰: “似喘而非, 呼吸有声, 呀不已, 病根深久, 难以卒除”, 朱丹溪所谓“喘有阴虚, 自 小腹下火起上冲而喘……阴虚挟痰喘, 宜补阴降火”。 所以“气道痉急”主要责之于“阴虚” “痰浊”发病, 其与肺、 脾、 肾、 肝功能紧密相关, 或因肺气郁滞, 水津不布兼之阴虚燔灼熏蒸, 肺气日 燥, 导致肺叶焦枯, 气道痿弱而喘咳;或因中焦虚弱, 气机不利, 为痰壅积盛, 溢于膈间,上干于肺, 痰热化火, 痰火交阻于肺, 肺失滋养而出痰鸣, 或下焦肾水枯竭, 阴虚火旺, 则冲逆上焦, 销铄肺金而短气痉急, 后世赵献可、 李梴发挥朱丹溪理论, 以六味地黄丸加麦冬、 五味子大剂煎饮, 以壮水之主, 则水升火降而喘自 定, 由 此确定了 以甘温化痰、补益滋阴之法治疗“气道痉急”。

现代研究表明, “气道痉急”即支气管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 AHR) 和气道重构导致气道狭窄阻塞的一种表现。 AHR 临床表现为, 吸入刺激物或冷空气后突然发作呼吸急促。 患者可能描述为气道有“颤搐”的感觉, 这可能是因为肺实质发挥的维持气道开放的牵拉力丧失, 从而导致大气道变窄重构引 起的动态肺过度充气 。 同时患者可能通过避开变应原和刺激物, 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炎症而改善现有“颤搐”症状。 现代研究已明确的是可变的 气道管腔缩窄 引 起可变的 气流减少 是AHR 特征, 引 起气流受限的机制包括平滑肌的收缩, 水肿或细胞成分导致气道壁增厚, 造成气道堵塞重构, 其发病机制复杂难解, 涉及气道炎症、 上皮- 间质的作用等。 其中 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固有免疫细胞、NKT 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辅助 T 淋巴细胞等参与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 结构细胞包括支气管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构成“上皮 - 间质营养单位” [5] , 通过互联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信号共同引 起气道重构。 而CD4+T 细胞亚群在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 角 色。 现代研究已经认识到 Th2、Th9、Th17 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 4、IL - 5、 IL - 13、 IL - 9、 IL - 17, IL - 4 刺激 B 细胞中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为 IgE, 而 IL - 3、IL - 9 和IL -13 促进肥大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过敏原激发后, 嗜酸性粒细胞(EOS) 和肥大细胞分泌促炎性介质, 如组胺、 白 三烯、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它们增强了 AHR 的典型病理特征。

3 “气道痉急”的中医证候特点

“痰伏气道”是其早期表现, 《证治汇补》云: “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 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为患, 闭阻气道”, 主要病机为肺脾气滞、 痰阻肺络, 肺络功能受损为“气道痉急”发生发展的隐患,在这一阶段如遇外邪侵袭则易诱发。 此时的防治重在疏导气机, 卫气得行, 痰湿易化, 临床上常用甘味药物以健脾温肺。 “气道痉急”急性发作时临床多表现为肺气上逆、肝失疏泄症状。 《医学心悟》指出: “肺体属金……钟非叩不鸣……六*之邪, 自 外击之则鸣……”但也不乏肝阳亢逆, 阳动化风; 或因肝之阴血亏虚, 血燥生风, 阴虚风动而风摇钟鸣, 故《临证指南医案》曰: “肝风妄动……致呛无平期。”

中医理论认为 肝肺两脏具体调节气机的作用, 即“肝左升, 肺右降”, 《素问· 痿论篇》中说“肝主身之筋膜”, 其含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筋、 脉”等组织, 更包括微细气道、毛细血管等“管道”样组织, 故而肝肺功能异常, 或寒或热, 或气血亏虚, 导致风痰窜扰肺络造成“气道痉急”, 治疗则首重息风缓急、平肝肃肺, 多用酸味药疏肝柔肝, 甘味药和肺益肺。对于长期慢性“气道痉急”患者由于脾肾阳衰, 肝血不足, 肝气郁结, 肺之脉道血流的瘀滞不畅。 肝疏泄失职, 肺脾肾气衰, 筋膜收缩、 气道津液不布, 出现痰瘀交阻、 阴液不足之象, 使呼吸功能处于衰退状态。 故“气道痉急”应用酸甘药物以补益脾肾、疏肝活血、益气祛痰 。

4 “酸甘舒痉”的理论应用

中药药性配伍是方剂配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酸甘配伍属于五味配伍理论范畴, 其典型的代表性方剂之一是出自 于 《伤寒论》 的芍药甘草汤。 《景岳全书· 气味篇》记载: “辛甘淡者, 地之阳; 酸苦咸者, 地之阴也。 阳主升而浮, 阴主沉而降…… 酸主收, 其性也敛……” 甘味药能补人体的正气, 同时又有滋阴功效, 正如《医学读书记》 记载: “甘以益虚也, 甘润生阴”, 酸味药收敛, 可以收敛正气以补益阴血, 桑椹、 五味子、 金樱子、 酸枣仁等酸味药本身就有补阴的作用。 《金匮要略心典》曰: “夫肝之病,补用酸, 助用焦苦”, 酸味药能够促使肝更好地发挥疏泄功能, 而肝又主升降, 协助肺更好发挥宣发肃降功能, 这与缓解“气道痉急”有密切的关系。

经典方剂中“酸甘合用”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不胜枚举, 《伤寒论》小青龙汤中将味酸之白 芍、 五味子与辛甘的桂枝、 甘平的甘草合用, 有解表化饮之功效, 高振等 研究发现, 小青龙汤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 1 、FEV 1 % 和 FEV 1 /FVC% ) 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时咳嗽、 咯痰等临床症状评分也优于对照组, 另一项关于哮喘的 Meta 分析也证明小青龙汤在改善 FEV 1 水平、 降低 EOS 水平方面有很好疗效 。 祝谌予教授之验方过敏煎中甘味药物银柴胡、防风与酸味药物乌梅、 五味子合用, 被证明可降低 OVA 造模小鼠中白细胞总数、EOS 总数, 控制EOS 在肺气管和血管中浸润, 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一项 2019 年关于过敏煎的 Meta 分析表明,其对患者总有效率、 咳嗽症候积分、 下调血嗜酸粒细胞水平都有很好的疗效 。 上述方剂及研究大多针对急性肺系疾病, 同样在慢性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仍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适主诉, 临床常用方剂补肺汤应用甘味药熟地黄、 人参等与酸味药五味子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气道痉急”有很好的疗效。实验研究表明补肺汤能提高组蛋白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2) 的表达, 从而降低核因子 kB(NF -kB) 中 p65 的基因转录, 阻断 NF - kB 途径, 抑制OVA 模型大鼠气管平滑肌增殖, 减轻气道重构 。另一项实验证明芍药甘草汤通过靶向 降低肿瘤坏因子 α(TNF - α) 和 γ 干扰素(IFN - γ) 介导的趋化因子的产生角 质形成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1(STAT1) 和 NF - κB 信号传导减轻过敏性炎症反应 。 一项临床试验证明补肾平喘方剂都气丸可提升 AECOPD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水平, 降低咳嗽、咳痰、喘憋等症状积分, 表明酸甘合用方剂对肺系疾病的急性发作仍有很好疗效 。

酸甘药物配伍仅具有滋阴、 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中医辞释》载: “酸甘化阴: 用酸味、 甘味药组成复方以滋阴缓急的治法。” 但随着对药物及方剂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酸甘配伍被证明具有滋阴沉降收敛的功能特性, 对于“气道痉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有学者认为 COPD 以肺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其在治疗上从肺论治选用黄芪、 白 术、 防风、 桑白皮、五味子、 乌梅等酸甘药物配伍以益气固表敛肺止咳, 从肾论治选用山萸肉、 熟地、 五味子酸甘合用以温肾纳气 。 周仲琪教授倡言哮喘“风痰夙根论”, 认为 风痰引 起“气道痉急”, 风邪“善行而数变”, 与“气道痉急”时发时止的特点相似, 肺气虚,风邪侵袭, 引 动伏痰, 肝失疏泄, 内 风夹痰, 亦可发作。 故周老常用紫菀、桑白皮、僵蚕、蝉衣、五味子、山茱萸等酸甘药物疏风解痉 。 徐世杰采用肺脾同治之法治疗哮喘, 惯用白 芍 - 甘草、 乌梅 - 防风等药对, 酸甘相济以益气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 收散相合以补肺固脱而防外邪侵袭、津液流失 。

5 结 语

综上所述, “气道痉急”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导致风痰内扰, 气虚血瘀, 肺络挛缩产生的肺系证候, 而酸甘配伍的方剂具有内敛、 沉降、益阴、缓急等功能特性, 可用于舒解痉挛。

肝血虚而失眠的治疗方法

关于血虚,很多人都知道心血虚会怎样,或者脾虚会怎样,但唯独不知道肝脏和血有什么关系,既然这样,我也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一下,肝血虚了会怎样吧!

肝血虚是中医证型,是以肝血的濡养功能减退或失常为主,以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头晕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月经量少或闭经,皮肤瘙痒,舌淡,脉弦细等为常见证候的病证。临床多见于眩晕头痛、痹证、痿证、痉证、脱发、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皮肤瘙痒症等病症。治疗以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为主。

我知道大家更爱看医案,但咱们好歹也得系统的学习一下吧,那好,话不多说,还是满足大家,来看看医案吧!

医 案

今天讲的是张锡纯的医案,话说有一个失眠的患者,这个患者叫徐友梅,是当时的一位道尹,这个道尹是什么呢?拿我们今天的话,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职位不低的公务员。此人“于季春得不寐症”且“心中时常发热,懒于饮食,勉强加餐,恒觉食停胃脘不下行,大便干燥。”,后来又说此人“喜与文士结社”。

大家看,张锡纯寥寥数笔,就把这个人的身份地位,他的工作以及得了什么病,还有得病的时间都点出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医看病讲究的是一个 范围 、一个 环境 ,他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是“破局”的关键。其实到这里,治病所需要的东西差不多就全了。

在春天得的这个病,那春天对应的是什么呢?大家心里要有数, 春对应肝 。然后病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特别喜欢诗歌,所以一定是经常和朋友们讨论诗词歌赋。为了写诗句,肯定是天天想这个词想那个词,怎么能更恰当,或者怎么才能更押韵,这样经常推敲,时常为了一两个词天天琢磨。您想那边工作压力也不小,这边还天天琢磨,这肝之血能不亏耗么?

然后张锡纯诊他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 “其脉左部浮弦,右脉尤弦而兼硬,一息五至” 。这个左脉浮弦,便是肝血不足最有力的证据。

那怎么治呢?方子在这: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玄参(五钱)、北沙参(五钱)、生杭芍(五钱)、酸枣仁(四钱,炒捣)、生麦芽(三钱)、生鸡内金(钱半,**的,捣) 茵陈(钱半)、甘草(二钱)。(一两=30克,一钱=3克)

这个药看起来也不像是治肝血不足的啊,到底有没有用呢?您还别说,这人将药煎服两剂,夜间便可睡到两三点钟,心中也已不发热,食量亦少量加增,大便仍滞,但脉象不比从前之弦硬。

“呀喝?以前光听说过心脏不行或者肾脏不行的话会导致失眠,这肝不行也能失眠?还有,这明明不是治肝之药,为何如此有效呢?”要我说,大家还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不完善,所以才有此疑问,不如今天就由本人给您填填坑?

血液的仓库——肝

在前面,我们说过肝的功能有疏泄,有涤达,但其实肝最重要的功能是 储藏血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肝在人体中,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国库、储备中心,平时的话里面要保证国库充盈,有钱有粮,有各种资源。但如果哪里出了问题,肝要第一时间就能紧急去调配,去救援。这就是肝藏血的意义。

肝藏血说起来应该分为三点来讲: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贮藏血液的话,通过例子,想来大家也能明白,就是国库的意思。那调节血量呢?

血量调节之一

人体日常坐卧起行,会发生一些应急的事情,比如突然大量动脑子,这时候就要紧急从肝调血来支撑,如果说肝里面血虚血少,这时候人一着急就会晕过去了。

血量调节之二

还有,比如说我们大量的运动,有很多人突然脸色苍白,也是血上不来。还有人听到什么坏消息,听到什么噩耗,一紧张脸色苍白,也是血调不上来。还有遇冷,手脚冰凉这些人,也是血过不来,这就体现了血虚的症状。

血量调节之三

天热的时候,经常会觉得眼干涩,还有人会表现握力不足。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内经》上也讲了:“目受血而能视,手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足受血而能步”这些其实都是肝的一个反应,肝里面血是不是充足,就直接会表现在手脚眼,如果这些地方出现问题大概率就是血虚。

还有最后一点 防止出血 ,肝防止出血的机理,有三个方面:

肝血虚与失眠

你这说了半天也没看出来肝血虚和失眠有什么关系啊?别急,您听我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肝血不足的话,那么 肝不藏血,魂无所归 ,所以晚上这个人会精神,会总是睡不着觉。

这下就明白了吧?“你这一解释倒是明朗了许多。那还有个疑问,这方子里的这些药,怎么没看出来和病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学习中医的时候一定总体来看,当一个人肝血不足,肝火比较大的时候,哪会受影响呢?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会受影响,那就是 脾胃 。用一个中医术语来形容,就叫 肝木横逆克脾土 ,所以脾胃功能就受影响了。

为啥用这个方子呢?

一般人看见这个医案的时候肯定想着先养血安神,但张锡纯他老人家就不一样了,人家先想着的是肝脾一起调,这下您就应该知道这个怀山药是怎么回事儿了。

然后这个方子里边有大甘枸杞八钱,这枸杞子是干吗的呢?枸杞子是可以滋补肝肾之精的。只有当肾阴足的时候,肝阴才能足,肝阴足,肝血才能足,所以补肝肾之阴很重要的。

然后配上生杭芍,就是白芍五钱,白芍是敛肝柔肝的,再加上后边的甘草,这就是芍药甘草汤了,这个方子能酸甘化阴。所以枸杞子、玄参、沙参,再加上芍药、甘草,都是滋补肝肾之阴的。

然后再配炒酸枣仁四钱,这个药才是养肝血的。再往下就是这个方子里面,又配了生麦芽,那么生麦芽是干嘛的呢?生麦芽是生发肝气的,因为你经常思考的话,肝气肯定会不舒,所以要生发肝气。

然后又配了生鸡内金,这是化瘀的,同时它有开胃的作用,能帮助胃气下降。这方子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考虑到补脾胃了,然后考虑到养肝阴、柔肝、舒肝气,这些都考虑了,是很全的一个方子。

“这个方子明白是明白了,可这也太复杂了,我们也不敢用啊!”这方面我也考虑到了,给大家推荐个方子。

当归补血汤!

方子组成是 黄芪30g、当归6g ,其份量比例是5:1。这个方子黄芪居主要地位,而当归为辅助之品。有的人就问了,为什么不以黄芪补气汤命名而反名当归补血汤呢?

这是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宅”。气虚则血无所摄,血虚则气无所依,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正如《医宗金鉴集注》中提到:“五味之中唯甘能补,当归味甘而厚,味厚则补血;黄芪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今黄芪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谓耳。”

另外,中医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可见血液乃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中医欲补血,与现代医学之直接输鲜血补充血容量不同,其着眼点是鼓舞脾胃之气,激发生化之源,若重用当归等血药,滋腻填补,反碍脾阳,阻遏中气、致脾不运化,岂能“疏布津液”,“化赤为血”?

另外,要提醒一下大家,别以为现在睡眠还好就没事儿了,真要等真正失眠的时候再养生可就晚了,那个时候精神状态也不好,脾气也暴躁,怎么能安心养生呢?所以这里给大家几点养肝护肝的建议。

(一)情绪要平稳

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的人,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这在中医里是属于较易产生肝火的体质。

肝属木,木喜调达。可以把肝想象成一棵大树,树木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

(二)睡眠要足够

肝主藏血,《黄帝内经·素问》曾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足够的睡眠,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

以中医观点而言,夜晚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连带思考能力也会变得迟缓。

睡眠品质不佳,也会造成肝火上升。因此,建议晚上不适宜从事太过耗损脑力的工作,容易影响睡眠品质。适当休息则有助于强化肝脏,平时累了就要休息。对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时间休息。

我们的身体很敏感,只要忙了、累了,就随时调节、抓空档休息,比如中午睡午觉,通常疲倦的感觉都可以清除。

(三)饮食清淡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高浓度的咖啡、茶等,也是引起肝火的原因,尽量避免过量食用。天然原味的绿色青菜和水果,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又富含抗氧化物,对肝的修补有很大帮助。

另外,一些简单的食物也有助于降火: 绿豆、薏仁、芦笋、丝瓜、西瓜、芦荟 等可以清热, 也可服用红豆、冬瓜,除去身体的湿热状况。

何任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何任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何任熟谙中医四大经典,诊治顽症精妙绝伦,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病方面验识俱丰,医术精湛,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独具匠心,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证治的认识和何任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何任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传承仁术。

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病因,董昕东等认为主要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所致。郑亮等认为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使然。刘红燕等认为本病之产生多因情志不舒、饮食劳倦和手术损伤所致,病机则以肝郁脾虚、胆失疏泄、上逆犯胃为主,其病在胃,其因在胆,是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朱继东、楚红生等认为,其成因主要为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寒热诸邪等损伤脾胃,而致脾阳不运、寒湿内停,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引发本病。芦德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饮食不节、劳逸、外感、七情及他病传变等,其中情志因素影响最大,故临床上以肝胃不和为多见。

孙光荣教授认为,脾胃性平,又赖肝之温升而升,赖肺之凉敛而降,故方能脾升胃降使水谷清浊有分,各归所化,则不病矣。脾不升则泄泻,胃不降则呕逆,此其常度。而胃痛之因,有本末之别,本者,胃腑之体受寒热稽留、气血逆乱、阴浊缠结而作痈也;末者,胃之经气不畅而痈之谓。临床分两端为绪:一者脾肾寒湿,二者肝郁腑滞,由此变生百端。

贵襄平力倡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脾胃伤则百病生”的发病观,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均是脾胃病的致病因素,脾病与胃病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饮食失节先伤胃,多表现为实证、热证,症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硬结、火升面热等,但饮食伤胃有余之证,却使脾气亏虚,阴火上行灼肺,出现气短、精神少、身热、面如火燎等症状;劳倦过度先伤脾,多表现为虚证、寒证,症见怠惰嗜卧、肢体无力、大便溏泄等,但劳倦伤脾不足之证,却使胃中津液不布,谷气下流,导致胃亦随之而病。

袁国东认为本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滞宿食,郁而化热,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胃火(热)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还可伴呕吐清水、脘胀、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邢丽辉认为小儿慢性胃炎其病多为小儿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加之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或寒积胃脘,气血瘀滞不通则胃痛,久则留瘀生痰,脾胃为湿热所困,出现纳呆,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向红、周勇等认为本病病位虽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失常,多为脾胃同病;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舒,或肝火亢炽通灼胃阴,胃失滋荣,故胃病多关乎肝。

何任认为,本病多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而致。

治则探幽

对于本病的治疗,张明艳认为宜遵循胃腑以通为贵原则。《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主通降,不通则痛。急则治标,药专量大宜生用。缓则治本,丸散久服收功。同时,本病初期证型单一寒热易辨,后期证型较多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若证已转化,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阴阳表里不分,虚实寒热不辨,狭义理解“胃气以降为和”“通则不痛”等,治疗往往无效,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向建忠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理气和胃是主要的治法,但宜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分型论治:肝气犯胃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宜理气健脾,和胃降逆。

谷守敏等认为其病机以气滞为要,因气滞而变证百出,所以,治疗也要抓住这一关键因素。

周和平认为本病多是因脾胃虚寒引起,因此治疗应以温脾健胃止痛,调和脾胃升降为治则。刘浩端认为根据本病的病机特征,治疗应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化湿消胀、调和气机为大法。吴庆和等在治疗上极力推崇清代名医叶天士《《脾胃论》注释》的“滋养胃阴”说。叶天士对脾胃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对脾胃的功能进一步细化,同时明确提出了“胃阴”的概念,接着进一步指出胃阴失调的大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矣。”余绍源在临床上也善用“滋养胃阴”之法,并创“益胃饮”以滋养胃阴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治疗慢性胃炎,收到了良好效果。

孙光荣认为,本病病位虽然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生理上,脾为脏而胃为腑,脾主升主化,而胃主降主纳,有经络相连,同居中焦,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是气机及水谷精微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在病理上,如内伤、饥饱失常,多可导致脾胃同病。而肝属木,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肝郁化火,迫灼胃阴等都可影响脾胃之升降功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时要以温阳健脾以升清、和胃降逆以顺通、疏肝理气以止痛为大法。

杨占英认为治疗本病应据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病机特征,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为大法。张声生等认为其病因虽有寒凝、食积、痰饮、湿热、瘀血阻胃,或肝气犯胃,或阴虚、阳虚,胃失所养等不同,但终致胃之气机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则是共同的病机。因此,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病的根本大法。要结合具体病机,采用相应的治法。主要有疏肝和胃、散寒温胃、泻热清胃、消导泻胃、补虚暖胃、滋阴养胃、化瘀通胃、清化醒胃、芳化胃浊、疏通胃气、升降调胃、补中益胃、止血护胃、化痰顺胃、驱蛔安胃等,临床可灵活运用。

何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犯胃而致,因此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为大法。

方药撷萃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段飞茹等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连、大黄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黄连6g,大黄3g,甘草6g。本方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治疗56例,总有效率为92.86%。叶凡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10g,干姜6g,黄芩10g,黄连6g,太子参15g,大枣10g,白及15g,三七粉3g(冲服),蒲公英15g,炙甘草6g。治疗56例,总有效率91.07%。

赵时雨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基本方: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甘草;腹胀者酌加木香、槟榔、枳实(壳)、厚朴、佛手;饮食积滞加鸡内金、焦三仙、莱菔子;疼痛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芷;反酸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煅海螵蛸;胆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陈、柴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阳性)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治疗63例,总有效率88.9%。

王倚东常用加味四逆泻心汤治疗,药物组成:姜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党参15g,吴茱萸3g,煅瓦楞子10g,生麦芽30g,炙甘草6g。治疗40例,总有效率95%。徐红等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可理气散寒、清热化瘀,治疗82例,总有效率97.9%。高云常用香连丸汤剂治疗,药物组成:黄连6g,薏苡仁30g,茯苓15g,生黄芪30g,白芍12g,鸡内金15g,山楂、神曲各15g,麦芽、谷芽各15g。治疗33例,总有效率为90.90%。

卢渊常用和胃降逆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5g,延胡索12g,三七参10g,川楝子12g,陈皮12g,白芍15g,焦白术20g,法半夏12g,枳实12g,紫苏梗12g,莪术15g,百合15g,代赭石30g,煅瓦楞30g,甘草6g。本方可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理气止痛,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76例,总有效率为96.67%。

胡建军常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枳壳5g,清半夏10g,砂仁5g,木香10g,厚朴10g,甘草5g。本方可健脾和胃,燥湿化痰,治疗38例,总有效率为89.47%。梁玉等常用三黄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乌贼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法半夏各5 10g。治疗42例,总有效率为88.1%。马春常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麦冬15g,生扁豆10g,玉竹10g,生甘草10g,桑叶10g,沙参10g。治疗31例,总有效率为90.32%。

何任常用自拟脘腹蠲痛汤治疗。

典型医案

男,54岁,2006年4月27日初诊。患慢性浅表性胃炎12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近来间歇胃脘胀痛4月,1周前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痛处不固定,时有恶心,饭后疼痛加重,情绪不好时疼痛亦加重,舌淡,苔白腻,脉弦,何任用自拟脘腹蠲痛汤加减治疗。方药:延胡索20g,白芍20g,生甘草10g,川楝子10g,蒲公英30g,沉香曲10g,乌药10g,制香附10g,海螵蛸10g,郁金10g,炙刺猬皮15g,九香虫6g,玉米须30g。煎服,每日1剂。前后共服45剂,胃镜示糜烂消失,至今未有疼痛复发。

临证心法

从此医案可以看出,胃痛是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其病机主要是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血郁滞。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引起胃痛的病多端,但气血郁滞是其症结。而气血郁滞,受责于肝。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所以,何任抓住这一关键病机,采取了以下诸法,重点解决胃脘疼痛问题。

疏肝泻热,行气止痛由于肝气郁结,气血郁滞,胃络不通,不通则痛;且气郁又可化火生热,灼伤胃络,使胃络绌急而痛。故何任首先选用了《太平圣惠方》的金铃子散。方中川楝子味苦性寒,归经入肝,本品性主降泻,能疏肝郁、清肝火、止疼痛、除湿热,以清热舒肝,行气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经肝、胃,本品温而和畅,辛润走散,能畅血脉、消瘀血、散滞气、行壅结、通经络、止疼痛,既可行血中之气滞,亦可通气中之血滞,其性和缓,不甚峻猛,为止痛之要药。如《本草纲目》常用少量延胡索碾末温酒调服,治疗胃痛;《沈氏尊生书》玄胡索散、《济生方》三神丸,常用少量延胡索与当归、白芍、莪术、木香等配伍,以治疗妇女痛经;《济生方》之橘核丸、《医学发明》之天台乌药散等常用治疗疝气疼痛。故《本草纲目》曰:“玄胡索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求真》记载:“延胡索,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往往独行功多。”由此可见,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各有侧重。金铃子散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共奏清肝泄热,行气止痛之功。肝郁结,气血畅,胃络通,其痛自止。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肝气郁结,不仅可以导致肝胃不和,而且肝郁可以化火,致火邪灼伤胃阴,胃络绌急而痛。《黄帝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医圣仲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名方芍药甘草汤。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经肝、脾经,本品苦酸而阴柔,入肝经血分,能化阴补血,和营敛阴,一可补肝血而养经脉,敛阴精以和营卫,为肝家要药;二可调肝血而缓挛急,濡筋脉而柔肝止痛,为止痛上品。《本草求真》记载:“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与血中治滞。”甘草味甘性平,归十二经,该品味厚气浓,其性平和,一可益气补虚,缓中健脾,通行百脉,滋养五脏;二可缓中补虚,调和药味,缓解峻猛,固护正气。《本草正》曰:“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所以方中芍药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且与理气之品合用,既疏肝气,又缓肝急,一散一收,相辅相成,切中活肝要旨,故取效甚捷。

调畅气机,行气止痛由于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致气机郁滞,胃络瘀阻,不通则痛。治宜调畅气机,行气止痛,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沉香曲、乌药、香附这3味药物。沉香味辛苦性微温,归经脾、胃、肾,可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归元。乌药味辛性温,归经脾、肺、肾、膀胱,本品辛开温通,上行脾肺,下达肾与膀胱,通理上下诸气,能顺气降逆,宽中快膈,疏散凝滞,散寒止痛。《本草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升,滞中带补也。”《本草求真》:“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香附味辛微苦性平,归肝、脾、三焦经,本品辛散苦降,芳香性平,能疏肝气、解郁结、宽胸膈、调脾胃、除痞胀、进饮食,可上行胸膈,下走肝肾,散一切气,解一切郁。故《丹溪心法》之越鞠丸、《局方》之小乌沉汤、《良方集腋》之良附丸、《局方》之快气汤等,均取其理气解郁之功。《本草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由此可见,三味相伍,调畅气机,行气止痛,力专效宏。气机畅,络脉通,其痛自止。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黄帝内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气不舒,气机不畅,久必及血,使血瘀胃络,不通则痛。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炙刺猬皮、九香虫这两味药物。炙刺猬皮味甘性温,归经肝、胃,可理气止痛,化瘀和胃。九香虫又名蜣螂虫,本品味咸性温归肝、脾、肾经,可理气止痛,温中助阳,乃治疗气滞血瘀研发的疼痛之良药,临床常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如治胸胁脘痛,可用九香虫90g,炙全蝎60g。研末,蜜丸,每丸重3g,每次半丸,每日2次;治胃痛、胀气、呃逆,可用九香虫、茴香虫各3个,研末。温水吞服,每日3次;治中焦寒凝气滞之胃脘痛,可与高良姜为伍,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伴随腰膝酸的疼痛,可配杜仲以补肾壮阳,强腰止痛。二药相伍,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畅血和,瘀去络通,其痛自除。

清泻胃热,制酸止痛由于肝气郁结,可郁而化火,使胃中积热,灼伤胃络,泛酸作痛。治宜清泻胃热、制酸止痛,故在方中又配用了蒲公英、海螵蛸这两味药物。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本品能解火郁、化热毒、泄湿热、散滞气、通络道、消痈肿。其性平和,有苦泄而不伤正,清热而不伤胃阴的特点。海螵蛸味咸性微温归经肝、肾,本品体轻质脆,咸温善敛,可燥湿制酸,收敛止血。二药相伍,共奏清泻胃热,制酸止痛之功。肝火去,胃热清,泛酸止,其痛自除。

清利肝胆,驱邪外出由于此患者病史已长达12年,久病必虚。而脾虚胃弱,运化失职,可致水湿内停,故见舌苔白腻。同时,肝气犯胃,克及脾土,也可使健运失职,水湿不化,使胃气失和更重。治宜清利肝胆,利水渗湿,驱邪外出。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玉米须这味药物。本品味甘淡性平,归肾、胃、肝、胆经,可利尿消肿,清利肝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玉米须具有良好的利尿、利胆、保肝、降血脂、止血、抗菌等作用。如此配伍,可使肝胆清利,胃腑和畅,胃气复健,湿、热、火、积滞之邪等由小便而出。肝胆利则不克脾土,湿浊去则胃气自复,诸症自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何任调治此证,辨证精心入微,立法切中病机,组方配伍巧妙。疏肝郁于轻扬条达之中,养肝体于酸甘化阴之内,清胃火于行气利湿之际。循机顺变,泻火逐瘀,化湿利水,开门逐邪于导水外出之机。全方寒温并用,气血同治,标本兼顾,占尽先机,用药肯綮,故效如桴鼓。如此长达十余年之沉疴痼疾,月余即收殊功。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小青龙汤、泻心汤、温经汤、土瓜根散、旋复花汤、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肾气丸、蛇床子散、狼牙汤、膏发煎、小儿疳虫蚀齿方。

......

甘麦大枣汤,成药为 脑乐静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甘草三两? 小麦 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

《类聚方广义》: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傈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

汤一笑:关于甘麦大枣汤中的“小麦”

百度贴吧 名师与名方:汉代1升=300-350克。

临床上我常使用60-100克,甘草大枣半量。

原文是用6升水,如果小麦只140克,6升水就太多了。

如果是300克,水量刚刚好。

医案:

玄真子:姓名,性别,年龄;毛永良之女,两个月

2 住址,回访电话;[陕]洛南县王岭乡东岭村0914-7577932

3 症状与体征;夜啼不止,昼则安睡二十余日

4 辅助检查;无

5 诊断或临时诊断;夜啼症

6 汉方或唐方;甘麦大枣汤

7 效果之评价;电话回访,一付啼减,再付愈

r109: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疑似抑郁症”有十多例了,效果迅捷而明确。

? 最近一例。徐女,27岁。因怀孕后周身难受,六神不安,后发展至频繁呕吐,满腹游走性疼痛,坐卧不宁且沉默寡言,无法耐受。于苏南上海多处求医无果,无奈之下于孕7月时引产终止妊娠。

? 看她的各处病历,唯一明确的是胆囊结石0.8厘米,中西医专家都建议切除胆囊后再怀孕生产,故休养3月后来诊。微创切除胆囊后第二天,又出现前述症状,家属惊慌异常。观察病人,不能饮食,进食即吐,不愿下床不愿平卧,只是埋头叹息,时时欠伸,坐在床上双手不停摩挲双下肢,单调地重复动作,问其所苦,不能说清。予甘麦大枣汤(方:甘草6、浮小麦30、大枣10枚。药房无淮小麦,甘草不肯超量),一剂即明显改善,能少量进食,并与家人交流,三剂后完全恢复正常。家属都感到很神奇,也对日后怀孕生产重燃了希望和信心。

? 关于此方解读,个人认为《经方100首》009阐述十分到位,精确而生动详尽,足以指导临床。

紫云小鱼:我刚满月的小儿夜寐不深易醒爱哭,睡1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白天也是一样,几个大人都被他弄得疲惫不堪。虽然前几天就有所发觉,喂食了小儿七星茶,但结果却越来越重。

小儿老爱打哈欠,想睡却无法深寐,这个跟仲景伤寒论中的藏躁证非常相像。对比以前看过娄医师的《我的中医人生》中治疗小儿夜晚爱哭的经验,灯芯草和黄金煮水治疗热症,而甘麦大枣汤治疗寒热不明显的症状。甘麦大枣汤就是仲景治疗脏躁的经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全是食物,远比七星茶的复杂成分来的安全。我儿寒热不明显啊,正合用此方,甘草10克浮小麦40克大枣10个,母子一起喝。小儿其实也没喝多少一天80毫升左右,效果却非同凡响,马上就安静下来,可以深寐,带起来轻松多了。

经方就是经方,覆杯则愈。为了巩固,后来又去买了1剂,3块多钱。结果连带我也受惠,真是全家都可喝,喝来也安睡到天亮。真不明白,天下有如此好的经方,世人却不用,非要弄出个什么无效的七星茶?!

不要担心小孩不喝此要,虽然没有葡萄糖甜,但也不苦。倪师说,只要孩子有需要,对证的话,多苦的药他都会喝,果然如此!

其实仲景伤寒论中脏躁立此方是对更年期的妇人无故悲伤,善哈欠,喜哭等症状的,看来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此。

中西医生:案例一:张姓女患,24岁,业务员,住兰州市(籍贯甘肃庆阳)。2013年5月28日初诊于笔者坐堂药店。诉:左下眼睑发作性跳动一年余,生气、哭泣时多发,跑业务累后也易发作;经常头痛头晕、脖子时痛、月经偏少、情绪很易波动(患者原话:“看电视剧很易悲伤流泪、比常人反应过度”)。起病前曾晕倒过二次。近一年经常服用兰州西关某药店坐堂医所开的虫类中药,每次抓药6、7付,数百元,机器煎药。“服药有效,但不服又无效了”。刻诊可见左下眼睑频频抽动,舌淡红、苔薄,脉弦细缓,体型偏瘦小,面色一般。处予甘麦大枣汤加钩藤: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钩藤12 三剂。患者平时繁忙,大约一月后复诊,言服药有效(患者原话:“效果与虫类药差不多”)、舒服,要求继服原方。

案例二:张姓女患,53岁,退休西医内科医生,住兰州市西关什字。本患者从医二十年,作为笔者同学,近一年时常找己调理身体。2013年7月27日药店接诊。诉:近日咳甚,主要是夜间阵发性剧烈干咳,影响睡眠,感觉咳嗽出自胸部深处;时常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干,胸闷憋气、“痰堵感”、“热感”,手心发热。长年累月情绪不好(家庭生活不愉快),家族有精神疾病史。以前针对胃脘不适、嗳气、不思饮食、消瘦等用过疏肝和胃丸、大黄蛰虫丸、半夏厚朴汤之类,有一定效果。体型瘦高,面色暗褐,双目少神,舌淡红、微胖有齿痕、苔薄、尚润,脉略带虚象(具体记不清了)。处予甘麦大枣汤加白芍: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白芍18 三剂。大约一周后复诊,言服药舒服、有效、药物口感也好,此时咳嗽已不作为主诉了。

按语: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矢数道明对本方描述:镇静神经、缓解痉挛。主用于癔病、神经症、小儿夜啼、不眠症、癫痫、躁郁症、笑不止、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腹直肌痉挛、脑神经急迫。津村汉方手册描述:体力比较低下,精神兴奋明显,不安,不眠,痉挛等。腹直肌挛急。病种:夜泣、痉挛。邓铁涛: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虚象、病症特殊又与情志有关的病症,如失眠、 眩晕、妊娠头痛、关节痛(全身蚁走感)、自汗等。另应用于经行情志异常、顽固性神经衰弱、更年期。胡希恕:虚证才用,实证用之睡不着觉。方剂学: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学习资料综合总结:日人汉方对本方似乎重视,描述也比较详尽。简而言之,主症为痉挛:情绪或精神痉挛(“喜悲伤欲哭”、癔症、神经症、夜啼等)、躯体痉挛(“数欠伸”、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气管痉挛(咳嗽)、眼睑痉挛等)。报道本方合百合地黄汤用治精分症、抑郁症等情志病。总之,方证必有情志因素

案例一用方眼目是:眼睑肌肉痉挛、发作与情绪有关(生气哭泣时多发)、情绪反应过度(电视剧中情节极易引起悲伤欲哭反应)、体质偏虚(跑业务劳累发作、月经偏少、体型、舌脉等)。甘麦大枣汤方证基本对应,加味钩藤是从后世肝风理论考虑,加上白芍或许更佳。本方一付大约2、3元,与之前大而贵的虫类药处方相比,同样“验”,但“简、便、廉”可谓有霄壤之别。本方基本为药食两用之品,与长期服用大处方贵处方相比,安全性自不用说。

案例二用方眼目是:痉挛性咳嗽(阵发性干咳)、长期情志不调、虚羸。甘麦大枣汤方证也基本对应,加味白芍即合用了芍药甘草汤,有助进一步解痉功效。药后平和舒服有效。

本方药效平和,二例服用后都有舒服、口感佳的体验。可视为健康调理。当今盛行处方药味多、药量重,医者欲炫耀己术、患者图一时之快,实质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且不说故意大处方贵处方的唯利是图的行为了)。这违背了健康理念。健康是一个贯彻终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起居等生活的多方面。医药只是其中环节之一。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不仅应当体现在临证坐镇从容的处方心态,而且还应当建议指导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

以上二例,没有“效如桴鼓”的灵验,算不上典型病例。只是借此案例即兴发挥一下,将本方方证的学习理解示于同道,供览者指点斧正。(2013-9-20 下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

土瓜根散

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颓肿亦主之)

原方:土瓜根、桂枝、芍药、蟅虫各等分。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水中火:现在的药店已经不办此药。仲景书中的土瓜根指的是葫芦科植物赤瓟 ,而现在淘宝网上卖的土瓜根是葫芦科植物王瓜,这种土瓜根的伪品服用后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是没有搞清楚仲景的药材基源所致。由于很难买到正品,不得已以赤瓟的种子赤包子代替土瓜根,所以,患者实际用了 赤包子3捣碎 白芍药3 桂枝 3 蟅虫(地鳖)3 黄酒水煎煮服用。土瓜根 神农言其能治疗瘀血月闭,蟅虫(地鳖)更是仲景书中治疗淤血之大有力之神药。

......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请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汤)

......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

红蓝花酒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原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疑非仲景方)

注:

赵杰:红蓝花,蓝花瓣,红花芯,中间一根花柱是药用部位。红蓝花就是藏红花,并无堕胎之功效。古人二百毫升酒煎剩一百,但古人清米酒,度数很低,清米酒类似现在的醪糟酒,酿好以后,既有白色稻米粒,也有略白稠的米酒,因为在饮酒时,古人连大米粒一起吞食,所以古人称之吃酒,而不是喝酒,实际是是连吃加喝一起的。古人称麻木痛及莫名不适症称之风,因为米酒度数低,当做一付药顿服,有酒精加快药效。治疗妇科慢性腹痛时常用之,疗效确切,但宫外孕等急腹症是不适合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可以把红蓝花酒做一个保健酒,藏红花比较贵,经济困难者可以用草红花代替,其实也无须讲究许多,平常时白酒放些红花,偶尔饮用几杯,可以治疗女性腹痛,及各种脘腹不适,男士亦可饮,对心脑血管病预防大有益,偏头痛,心绞痛,肠胃炎,都很好,但保健酒不是立马见效,因为用量少,不是红蓝花15克顿服,而是每天用几克,所以用的时间久一点才好,常常饮食,比静脉用预防通血管针好太多,建议有饮酒习惯的时常用之,可以做食疗方,冻疮,痛经,心脑疾病,脉管炎,各种痛麻不适,都是其适用证,用一月以上方效,红花的量,可以按口感来泡制,并无其他禁忌。

......

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占药烙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