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癫痫特效穴-针灸治癫狂的成功案件
清泠渊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清泠渊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清泠渊穴的定位 9 清泠渊穴的取法 10 清泠渊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清泠渊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清泠渊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清泠渊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泠渊 1 拼音
qīng líng yuān
2 英文参考TE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TE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清泠渊 汉语拼音 Qinglengyuan 罗马拼音 Chinglengyuan 美国英译名 Bitter Cold Aby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1 富耶氏 德国 3E11 英国 T11 美国 TB11
清泠渊为经穴名(Qīnglíngyuān TE1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2]。“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3]。《针灸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ěngyuān TE11)[4]。属手少阳三焦经[5]。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泠渊[5]。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4 清泠渊的别名清冷泉(《备急千金要方》),清吴(《西方子明堂灸经》),清灵(《普济方》),清冷渊(《针灸学》[4])?。
5 出处《针灸甲乙经》:清泠渊在肘上一寸,伸肘举臂取之。
6 穴名解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泠渊[5]。
清,有去浊远秽,其色如青之义。《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论语·微子》:“身中清。”冷,清凉貌。《楚辞·七谏·初放》:“下冷冷而来风。”清泠,水名。“泠“与“清泠”均为水名。泠水有四,分别在宣城、关中、零陵、桂阳。《文选·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清泠水在南阳西鄂山上。”按“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此穴在肘后,天井穴上1寸陷凹中,此穴名形容寒泉凛冽,凡诸毒热之病,均可选此穴。主治水液清冷、三焦火热之疾。[3]
7 所属部位上臂[6]
8 清泠渊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清泠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7]。
清泠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5]。
清泠渊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2寸处;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2]。
一说“肘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清泠渊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清泠渊穴的取法清泠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5]。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8]。
快速取穴:屈肘,肘尖直上3横指凹陷处即是清泠渊穴[9]。
10 清泠渊穴穴位解剖清泠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中副动、静脉,桡神经肌支等。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5]。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10]。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10]。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2]。
11 清泠渊穴的功效与作用清泠渊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5]。
清泠渊穴具有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的功效。
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清泠渊穴,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泠之深渊也,有透解郁热、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肩臂痛不举,偏头痛。[3]
古法种痘,取清泠渊、消泺2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3]。
12 清泠渊穴主治病证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5]。
清泠渊穴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2]。
清泠渊穴主治头痛、目黄、上肢痹痛[10]。
清泠渊穴主治癫痫,头痛,目痛,目黄;胁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8]。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1寸[8][10][2][5],局部有酸胀感[8]。
13.2 灸法可灸[5][8][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清泠渊穴的配伍清泠渊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5]。
清泠渊穴配支沟治胁痛[5]。
清泠渊穴配臂臑治臂不能举[5]。
清泠渊配肩髃、曲池、巨骨,治肩不可举[8]。
清泠渊配天井、曲池、少海,治肘关节痛[8]。
清泠渊配太阳、风池,治头痛[8]。
清泠渊配肩髃、曲池,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清泠渊配太阳、率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清泠渊配内关、期门,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胁痛。
15 特效 ***用中指指腹揉清泠渊穴1~3分钟,可缓解着急上火、嗓子痛、牙痛、眼睛痛等症[9]。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泠渊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农,清泠渊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胜玉歌》:眼痛须觅清泠渊。
《备急千金要方》:清泠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合谷穴位的作用
合谷穴位的作用
1、合谷穴是个止痛特效穴
牙痛、头痛、咽喉痛、三叉神经痛,只要是疼痛都可以针刺或按揉此穴。1972年,尼克松访华,总理陪同他参观了中国的针灸麻醉: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地捻入病人手部合谷穴,然后接通电流,这样就对病人起到麻醉作用。
病人在整个前列腺切除手术过程中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该手术现场震惊了。医生告诉尼克松,那根银针扎在穴位上,循经感传到头颈内,便可以起麻醉作用。几乎一切痛症都可用合谷穴解决。
2、合谷穴是个美容养颜穴
黄褐斑、雀斑、痤疮、酒糟鼻、皮肤过敏、黑眼圈等脸部皮肤问题可每天按摩两手合谷穴各30至50次,以产生的酸胀感传达到上肢为度,日久就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明显功效。
3、合谷穴是个醒神急救穴
用脑一段时间后,大脑疲劳,头昏脑胀,需要提神解乏时可按合谷穴。当出现神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也可按压合谷穴。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同样可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患者便可苏醒过来。
“口噤不开言,牙关紧闭”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捏患者的人中穴,醒脑效果则更好。
扩展资料
合谷穴简介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形象地说,因为该穴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即在其中,故名。
简便取穴法就是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人民网-中医漫谈:为什么说合谷穴是个万能穴?
陶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陶道穴的定位 9 陶道穴的取法 10 陶道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陶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陶道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陶道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陶道研究进展 17.1 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17.2 治疗间日疟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陶道 1 拼音
táo dào
2 英文参考Táodào GV1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áod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陶道 汉语拼音 Taodao 罗马拼音 Taotao 美国英译名 Seeking Pat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2 富耶氏 IVG12 德国 LG12 英国 Gv13 美国 Go13
陶道为经穴名( Táodào GV13,DU13)[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1]。陶道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2]。古时以两丘相重累曰陶,颈七胸一两椎棘突较大,是督脉脉气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1]。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胸痛,神经衰弱,癔病,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头痛,热病,脊强,咳嗽,气喘,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虚劳,精神分裂症,脊项强急,颈肩部肌肉痉挛,感冒,颈椎病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陶道,在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5 穴名解古时以两丘相重累曰陶,颈七胸一两椎棘突较大,是督脉脉气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1]。
陶,《说文》:“陶,再成丘也,言丘上更有一丘也。”陶即陶冶,引申为治疗,又陶指陶灶。道,道路。本穴与任脉之璇玑,前后相应。璇玑在星象为北辰之枢。于此喻督经之气如羊角直升,缘身柱,上巅顶,下前额,循鼻入齿,衔接任脉下行,再缘督经循环不已。在古代观点,物体旋转最速者莫过于“陶钧”。中国古代谈天地运行称为“运转鸿钧”,即天体运转,阴阳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钧之居中旋转牵动四旁也。旋转则必生风,故其旁下之穴,名日风门。有名医取陶道治眩晕极效,以其有调于人体大气循环也。又见有人用本穴治疟疾,亦本其斡旋大气之理,调解阴阳,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诸症,均属全身疾患,如时疫、感冒、发热、恶寒、四肢无力、百节酸痛、烦满、瘛疭,惧皆有效。是其所关者大,所应者普也。譬如旱涝不均,得大气斡旋,则风雨调顺矣。故所治症多关整体,非仅限于局部也。故取譬陶钧之旋转,而名之以陶道。[3]
注:陶钧:古法制造陶器之转盘机也。其机上设平板,下有机轮,踏动机轮,牵引上板平转,置陶泥于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随盘自转,可使随意光匀。凡诸盘碗盎盂,埏埴以为器者,皆取制如此。[3]
6 特异性陶道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7 所属部位胸椎[4]
8 陶道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陶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下凹陷中[5]。
陶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俯卧取穴[1]。
陶道穴位于背部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2]。
陶道穴在督脉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陶道穴的取法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陶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大椎穴,从大椎向下摸1个棘突,当棘突下间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垂直向下推1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陶道穴[7]。
10 陶道穴穴位解剖陶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一肋间动脉后支[2]。
11 陶道穴的功效与作用陶道穴具有解表清热、截虐宁神的功效。
陶道穴有解表清热、安神定志等功用[1]。
陶道穴通窍于上,主清热散风、扶正祛邪。所治之证多关整体,犹如陶冶,为火气所通之道。[3]
12 陶道穴主治病证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胸痛,神经衰弱,癔病,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头痛,热病,脊强,咳嗽,气喘,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虚劳,精神分裂症,脊项强急,颈肩部肌肉痉挛,感冒,颈椎病等。
陶道穴主要用于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及骨蒸潮热、盗汗、肺结核、脊强汗不出、疟疾等[1]。
陶道穴主治头痛、疟疾、热病、脊强[9]。
陶道穴主治咳嗽,气喘,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癫狂,痫证,瘛疭;脊项强痛,头痛,角弓反张,脊背酸痛;目眩,胸痛,虚劳,骨蒸潮热,疟疾[6]。
陶道穴主治发热,疟疾,头痛,项背强痛;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2]。
脊项强急,头痛,热病,颈肩部肌肉痉挛,疟疾,感冒,癔病,颈椎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1][9][2]。
斜刺0.5~1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6]。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13.2 灸法可灸[1][9]。
可灸或药物天灸[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14 陶道穴的配伍陶道穴配合谷、风池治外感发热[1]。
陶道穴配腰奇、人中、内关、丰隆治癫痫[1]。
陶道穴配大椎、阴郄治虚热[1]。
陶道配神堂、风池,有祛风散寒的作用,主治洒淅寒热,颈项强痛,头昏头痛。
陶道配肺俞,有清热宣肺的作用,主治咳嗽喘疾。
陶道配曲池、风池、合谷,治外感发热[6]。
陶道配灸身柱、肺俞、膏肓,冶虚损五劳七伤[6]。
陶道配风池、支沟,治头项强痛[6]。
陶道配间使、内关、大椎、曲池,治疟疾[6]。
陶道配腰奇、水沟、内关、丰隆,治癫痫[6]。
陶道配风门、身柱、至阳、后溪,治头顶、脊背强痛[6]。
15 特效 ***陶道穴是一个能让人快乐的穴位,常按可使人心情安静踏实,精神得到愉悦[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重目暝,凄厥,寒热,汗不出,陶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
《针灸大成》:主痎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瘛疭,恍惚不乐。
《类经图翼》:一传此穴善退骨蒸之热。
17 陶道研究进展临床研究证明,电针陶道、大椎穴治疗慢性气管炎不但能迅速减轻临床症状,而且对肺功能、心电图、免疫功能也有显著改善[3]。
17.1 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针刺陶道可使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有人研究针刺大椎、间使、陶道等穴,治疗间日疟,治愈率为83.5%。在针刺前和针刺治愈后再连续针刺3d,进行植物血凝素(PHA)皮内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揭示针刺能够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6]
电针家兔“陶道”穴组,可使白细胞总数着增,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加强,抗体效价升高[1]。
17.2 治疗间日疟脑户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脑户 4.1 脑户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脑户穴的定位 4.7 脑户穴的取法 4.8 脑户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1.3 *** 4.12 脑户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 5 人体部位名·脑户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脑户 1 拼音
nǎo hù
2 英文参考Brain Win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o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ǎohù GV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door of br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ǎo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脑户: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脑户 穴位 脑户 汉语拼音 Naohu 罗马拼音 Naohu 美国英译名 Brain Window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6 富耶氏 IVG16 德国 LG16 英国 Gv17 美国 Go17
脑户为经穴名(Nǎohù GV17,DU17)[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属督脉[1]。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4.1 脑户穴的别名会额(《针灸甲乙经》),匝风(《针灸甲乙经》),合颅(《外台秘要》),仰风(《太平圣惠方》),迎风(《医心方》)。
4.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
4.3 穴名解脑即脑髓,户即门户,督脉循脊上行入脑,此穴在枕部,相当于脉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1]。
脑,指脑髓。户,出入通行之处为户。此穴在风府上1.5寸,当枕外粗隆上方,督脉上头通脑,本穴为其入脑之门。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当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脑户。[3]
4.4 特异性脑户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
4.5 所属部位后头[4]
4.6 脑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5]。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脑户穴位于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当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6]。
俯伏坐位。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户穴在督脉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脑户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 脑户穴的取法正坐或俯伏,于头部中线,枕骨粗隆上缘之凹陷处取穴。
脑户穴位于头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枕外隆凸的上缘交点处的凹陷处取穴,横平玉枕穴[7]。
快速取穴:正坐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即是脑户穴[8]。
4.8 脑户穴穴位解剖脑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枕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9]。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耳后支和枕动脉分布[9]。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分支[6]。
4.9 脑户穴的功效与作用脑户穴具有醒神开窍、平肝熄风的功效。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镇惊作用[1]。
脑户穴有清热散风之功(针刺哑门、风府、脑户之穴时需慎之又慎,不宜深刺)。主治痫证,头晕,颈项强痛。[3]
4.10 脑户穴主治病证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1]。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痫[9]。
脑户穴主治头痛,头晕,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瘿瘤,颈项强痛[7]。
脑户穴主治癫痫,头晕,失眠,项强,瘖不能言;以及枕神经痛等[6]。
头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瘿瘤,视神经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5~0.8寸[1][6]。
平刺0.5~0.8寸[9][7],局部酸胀[7]。
4.11.2 灸法可灸[7][9]。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
4.11.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灸之令人哑。《黄帝内经素问》云:“刺脑户中脑立。”盖谓刺之过深,伤及脑髓也。总观本穴大意,针灸俱不相宜。按脑喜清凉,养生家 *** 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或问既然不宜针灸,又云能治头目癫痫等症,为针医者何以措手?答凡属针灸俱不宜之穴位,可用 *** 法行之。譬如婴儿皮肉娇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圣创立推拿治法,专为小儿科设也。成人有畏灸畏针者及穴位之禁针禁灸者,均可 *** 之。[3]
4.12 脑户穴的配伍脑户穴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1]。
脑户穴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1]。
脑户配通天、脑空,有行气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有疏肝泄胆、清热去湿作用,主治目黄、胁痛,食欲不振。
脑户配通天、消泺、天突,有行气散结的作用,主治瘿瘤。
脑户配通天、昆仑、后溪,治头痛[7]。
脑户配听会、风府、听宫、翳风,治骨酸、眩狂、瘛疭、口噤、喉鸣沫出、喑不能言[7]。
脑户配风池、支沟、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7]。
脑户配胆俞、意舍、阳纲,治目黄[7]。
脑户配大椎、腰奇、后溪,治癫痫[7]。
4.13 特效 ***揉按脑户穴3~5分钟,可有效缓解工作或心理压力引起的头痛[8]。
4.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中脑户,入脑立。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痘,目不眴,刺脑户。寒热,刺脑户。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癫疾,骨酸,眩,狂,口噤,羊鸣,刺脑户。喑不能言,刺脑户。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针灸大成》:主面赤目黄,面痛,头重肿痛,瘿瘤。
《针灸聚英》:引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或灸七壮,妄灸令人喑。
4.15 脑户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血压的影响有研究认为针刺脑户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7]。
4.15.2 对血细胞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脑户可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也可使80%例次的淋巴细胞增加[7]。
5 人体部位名·脑户内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证名·内关 5 经穴名·内关 5.1 内关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内关穴的定位 5.7 内关穴的取法 5.8 内关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内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内关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内关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内关穴研究进展 5.15.1 循经感传研究中的发现 5.15.2 穴位结构研究中的发现 5.15.3 抑制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 5.15.4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的发现 5.15.5 针刺内关穴的镇痛作用 5.15.6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5.15.7 降低血清淀粉酶 5.15.8 调整心律 5.15.9 治疗冠心病 5.15.10 调整心脏功能 5.15.11 治疗休克 5.15.12 治疗呕吐 5.15.13 治疗急腹痛 5.15.14 预防休克 5.15.15 治疗癔病 5.15.16 治疗高脂血症 5.15.17 调整胃肠功能 5.15.18 排除食道、贲门痉挛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关的穴位 2 治疗内关的方剂 3 治疗内关的中成药 4 内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关 1 拼音
nèi guān
2 英文参考Nèiguān PC6 [中国针灸学词典]
nèig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内关:1.病证名;2.经穴名。
4 病证名·内关内关为病证名[1]。阴邪极盛,积聚于内,不能与阳气相交所致的病证[1]。《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不治。”
5 经穴名·内关 穴位 内关 汉语拼音 Neiguan 罗马拼音 Neikuan 美国英译名 Inner Pass 各国
代
号 中国 PC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MC6 富耶氏 MC6 德国 MH6 英国 Cx6 美国 EH6
内关为经穴名(Nèiguān PC6)[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2]。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2][3]。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2]。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胸闷,胸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偏瘫,眩晕,偏头痛,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目眩,面赤,目赤,脘胀,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惊悸,癫狂,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脉管炎,高血压,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5.1 内关穴的别名阴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
5.3 穴名解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2]。
内,与外对言,有入、中之义,指胸膈之内及前臂之内侧。关,关格,有关联、联络之义。内关,病名。本穴位近候脉之“关”,与外关相对,因而名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不治。”胸膈痞塞不通诸病,正为内关之象,盖以阴气闭塞于内,不与外阳协调,致阴气逆行上犯,而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为“内关”。犹内藏之关隘也。与外关内外相对,且交相联络。杨上善曰:“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是指其居于太、少二阴之内,且为联络手厥阴与少阳关要之处也。[4]
5.4 特异性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
内关穴合于胃、心、胸部位。
5.5 所属部位前臂[5]
5.6 内关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3]。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1]。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2]
内关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5.7 内关穴的取法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2]。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肌腱[6]。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直上2寸,当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处取穴[6]。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肌腱尺侧定位[6]。
快速取穴: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向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7]。
5.8 内关穴穴位解剖内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2]。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旋前方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与其伴行的正中动脉经过,并有骨间前神经和骨间前动脉分布[8]。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1]。
5.9 内关穴的功效与作用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的功效。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作用[2]。
“阴维为病苦心痛”,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主血脉,心藏神,内关穴又为心包经络穴,故可治疗心、胸、神志病证[9]。
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于手少阳三焦经,故内关穴可治疗中焦脾胃病证[9]。
手足厥阴经相交于胸中,“同气相求”,内关穴通阴维,阴维会期门(肝募穴),故内关穴可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偏头痛,以及肝风内动、肝火扰心之卒中、偏瘫[9]。
内关穴与外关相对应,经气由此而上,犹如关口;又为心包经络穴,别走于手少阳三焦经;又与足厥阴肝经同属厥阴,易化火生风。故取本穴以治疗心脏病、神志病为主。对心率有双向性调节作用。[9]
内关穴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安神宁心、镇痛理气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胁痛,胃痛,恶心,呕吐,呃逆,癫狂,痫证,失眠,热病,烦躁,疟疾,肘臂挛痛。[4]
5.10 内关穴主治病证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胸闷,胸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偏瘫,眩晕,偏头痛,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目眩,面赤,目赤,脘胀,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惊悸,癫狂,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脉管炎,高血压,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2]。
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8]。
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胸闷;失眠,健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偏头痛,眩晕,目眩,面赤,目赤;胃痛,脘胀,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偏瘫;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等[6]。
内关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挛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1]。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4.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5~1寸[6][8][1][1],深刺可透外关[6],局部有酸胀感[6],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5.11.2 灸法可灸[2][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5.12 内关穴的配伍内关穴配间使、足三里治心绞痛[2]。
内关穴配涌泉、足三里治中毒性休克[2]。
内关穴配公孙治胃痛[2]。
内关配心俞、膻中,治胸闷[6]。
内关配大陵、神门,治心悸、失眠[6]。
内关配心俞、郄门,治心痛[6]。
内关配公孙、足三里、中脘,治胃痛、呕吐[6]。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5.13 特效 ***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右侧内关穴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内关,反复操作。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状[7]。
5.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针灸甲乙经》: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针灸大成》: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痛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玉龙歌》: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5.15 内关穴研究进展 5.15.1 循经感传研究中的发现在循经感传研究中发现,在内关附近的心包经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使针刺内关对病灶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改善作用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
5.15.2 穴位结构研究中的发现在穴位结构研究中发现,内关穴区肌梭密集;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
5.15.3 抑制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家兔内关,对伤害性 *** 引起的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5.15.4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的发现在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
①用苯肾上腺素造成家兔实验性心动过缓,电针内关可使发病率显著降低,自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②用毒毛旋花子素G造成狗实验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电针内关或阿托品、维生素C、蒸馏水穴注,均可使心率即时增快,心律转为规则,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消失。
③用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内关组可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心动过缓与心电图波形损害的自然恢复时间,并能显著减轻波形损害程度。
④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三分支根部的方法造成狗心肌梗,电针内关可使心外膜心电图ST段升高总和(> ST)明显降低,ST段升高超过2mV的总数(NST)明显减少;以 NBT染色法显示,心肌梗的范围缩小;以酸性复红甲基绿和HE染色法显示,心肌坏程度有所减轻。
⑤针刺正常人内关,不论心率或心缩间期,均无明显变化;而针刺冠心病患者内关,可使心率显著减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整皮质醇。
⑥电针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并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而针治急性胰腺炎时,却可使患者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
5.15.5 针刺内关穴的镇痛作用针刺内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已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乳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巨脾切除术的针麻。对牵拉反应也有抑制作用[2]。
针刺内关穴对大脑皮质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皮质内脏痛,从而作为针麻常用穴[4]。
5.15.6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2]。
5.15.7 降低血清淀粉酶针刺急性胰腺炎患者内关,可使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2]。
电针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并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而针治急性胰腺炎时,却可使患者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4]。
5.15.8 调整心律对血压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心率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使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2]。
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针刺内关、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疗效。
针刺正常人内关,不论心率或心缩间期,均无明显变化;而针刺冠心病患者内关,可使心率显著减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整皮质醇[4]。
5.15.9 治疗冠心病针刺内关,可使冠心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伴有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改善[9]。
5.15.10 调整心脏功能内关穴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十分明显,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时间间期缩短,血中皮质醇水平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在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时,电针双侧内关,能降低心率和总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每搏做功和平均动脉血压,并能纠正急性心肌损伤时的低心排出量及高外周阻力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5.15.11 治疗休克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家兔“内关”,对失血性休克模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并可改善心泵的功能[9]。
5.15.12 治疗呕吐针刺或指压内关,对神经性呕吐、晕车呕吐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9]。
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
5.15.13 治疗急腹痛针刺内关穴治疗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起效的时间最短者2~3分钟,长者30分钟。
5.15.14 预防休克据报道抢救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疗效。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15 治疗癔病单针内关穴,治疗癔病效果良好。
5.15.16 治疗高脂血症用激光照射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针刺内关穴对高血脂有调节作用,对冠心病、高血脂者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4]。
5.15.17 调整胃肠功能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
针刺便秘患者内关,可使直肠蠕动增强[2]。
针刺内关穴能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调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4]。
5.15.18 排除食道、贲门痉挛内关配足三里、中脘,可排除食道、贲门痉挛,以利于钡剂通过,提高X线诊断率[2]。
6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